目前市场上对钢材市场的判断,普遍的观点是钢价上涨趋势是成立的,但对上涨持续性表示一定的怀疑,仍然担心下游需求释放程度低于预期,导致高价格难以消化。但是我们对此的认识是,下游需求萎缩伴随的将是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重新收紧,而如果政策退出,一定是管理层看到了确切的迹象或统计数据显示复苏态势良好,而且确定经济不会出现W型复苏。因此我们认为在政策退出与盈利复苏的纠结上,完全可抱着“不好不退,退就很好”的逻辑。
因此对于二季度的钢材市场,我们认为价格上涨仍然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我们一度强调说这是比较确定的。得出此结论的理由很简单,成本必须被转嫁,而且其它下游行业盈利回升、下游需求相对稳定时,钢铁行业当然有动力和支撑来不断转嫁。
从盈利角度看,由于工业产品价格和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水平的回升,主要工业企业的盈利增长正处在爬坡的过程。在这种大的宏观背景下,钢材涨价就有一定的支撑。
再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月份PPI已经快速回升至5.39%,处于较高位臵。PPI在上升的过程中,即代表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也在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中游加工业产品通过提高价格来转嫁成本压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钢铁企业对下游存在溢价能力
我们想强调的是,二季度的钢价上涨客观点讲是成本转嫁能力的体现,一般而言,成本转嫁能力强弱与市场供求、行业组织结构、价格管制、技术更新换代、经济周期等具有密切相关关系。但由于其中有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观察成本转嫁能力,也即判断钢价上涨的持续性主要还是从需求的变动情况来看,而此处我们试图用行业利润率指标来表征下游需求价格接受程度,而且该指标从历史上看,也较好的诠释了涨价能力。
当然,在使用利润率指标来表征价格接受程度时,也需要考虑到下游行业对钢材价格的敏感程度因行业而异。大体上,汽车、家电和船舶运输等行业对钢价上涨的敏感度最大,其它如机械设备、房地产建筑等行业的敏感度稍小。因此,我们在考察钢铁的成本转嫁能力时,对于钢价上涨敏感度高的行业如汽车、家电行业,我们用利润率指标,而对于钢价上涨敏感度低的房地产和机械设备行业,我们分别用新开工面积和产销量等实际需求量。
从这几个典型的下游行业运行情况看,汽车和家电业的利润率目前仍维持高位,因此它们接受钢价上涨还存在一定的空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施工面积同比仍保持较高增速,金属切削机床的产量也稳定在12万台的中轴水平线,故亦没有证据表明它们的需求受到较大程度的抑制。总之,当我们在不考虑行业组织结构时,需求的变动情况对钢价的成本转嫁能力是决定性的。
在年度策略中,我们曾提及,钢材需求增速大概能保持在同比15%的水平,只要需求增速水平在10%以上,考虑到处于低位的供给增速水平,供需面的影响将会较弱。目前来看,2010年2月份的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增速仍然在19%,表明钢材的成本转嫁能力仍然较强。
最后,我们还想对钢铁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行业组织结构与成本转嫁能力的认识,谈谈一些看法。首先再次重复我之前的观点——钢铁企业对上游没有溢价能力,而对下游却存在溢价能力。这个观点的出发点即是特定的行业组织结构对成本转嫁能力的大小不同。
首先从下游产品与钢材产品涨价的先后拐点的现象来观察。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前,我们发现下游产品都已经停止涨价了,钢材仍在涨价,当然最终的结果虽然是下游倒逼钢材停止涨价,也即是说钢价的不断上涨已经在不断侵蚀下游行业的利润时,钢价的上涨仍持续了一段时间,虽然这是不可持续的,但能说明钢材对下游的转嫁能力或者说是溢价能力,这便是行业组织结构因素造成的溢价能力强弱。
其次,实际上我们的一个设想是,从行业组织结构维度来说,上、中、下游的成本转嫁能力是依次递减的,最终消费者对产品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因此价格传导难度越来越大。我们观察上中下游产业链条的价格传导,发现一个现象,即大多数情况下上中下游的行业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越往上端厂商数目越小,最下端是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因此可以将行业竞争格局简化成行业内厂商数目的多寡,厂商越多,其向下转嫁能力越弱。